Menu Close

心理是癌癥患者的最大挑戰 可以這樣做

隨著醫學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癌癥患者存活時間更久,但仍然有許多傢屬缺乏對癌癥的瞭解。如何讓癌癥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獲得更好護理,是值得正視的問題。

  隨著醫學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癌癥患者存活時間更久,但仍然有許多傢屬缺乏對癌癥的瞭解。如何讓癌癥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獲得更好護理,是值得正視的問題,也是應該學習的知識。看看美國人都是怎麼做的。

  遇危機

  馬裡奧·阿爾韋裡科現年51歲,自幼患骨癌,從高中最後一年起,他就接受放射療法治療,輪流使用4種化療藥物,以根除癌癥。在他的大部分人生中,都與治療的長期副作用相伴。他看過一個又一個醫生,而這些醫生都拒絕承認,放療和化療給阿爾韋裡科帶來嚴重健康問題。最終,阿爾韋裡科在自己位於美國芝加哥市的住所附近組建瞭一個醫療小組,處理他的護理問題。

  阿爾韋裡科告訴路透社記者,他經歷過數次險情。大約10年前,他參加西北大學羅伯特·盧裡癌癥綜合研究中心為癌癥幸存者舉辦的一次研討會,從那裡得知,他24年前使用的化療藥物阿黴素(adriamycin)可以影響心臟功能。

  一名心臟病專傢發現,阿爾韋裡科當時已經處於心力衰竭的邊緣。“我從來沒有任何癥狀。因為這類事情,我可能已經死瞭兩三回,”阿爾韋裡科說。

  缺瞭解

  阿爾韋裡科是藝術傢,也是為癌癥幸存者爭取權益的活躍宣傳者。他和不少其他幸存者知道,腫瘤學界以外的許多醫生根本不瞭解癌癥治療對患者後續生活的影響。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上星期在芝加哥召開年度大會。會上發佈一份對1072名初級保健醫生的調查報告,顯示他們中94%的人不瞭解4種最常用治療和化療藥物的副作用。

  大會獲知,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普遍存在,比如阿爾韋裡科經歷過的心臟問題。其他副作用包括骨質疏松、神經損傷、婦女早停經、不孕、或癌癥復發。

  根據美國國傢癌癥研究所的數據,自1970年以來,美國癌癥幸存者數量急劇上升,如今已接近1200萬人。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前會長、兒科腫瘤專傢邁克爾·林克說:“我們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幸存,我們對他們負有道義責任,確保他們獲得良好的後續護理。”他承認,這是一個新問題,在某方面也是個好問題,“因為人們存活瞭”。

  需溝通

  美國多數醫療保險計劃隻在有限時段內承擔病人治療癌癥的費用,然後病人轉由傢庭醫生或內科醫生等初級保健醫生接手。

  “如果腫瘤學醫生和初級保健醫生之間溝通良好,這樣交接病人沒有錯,”美國癌癥學會的首席醫務官奧蒂斯·佈勞利說。

  這就意味著,腫瘤醫生要告訴初級保健醫生,病人接受何種治療、有什麼潛在的長期副作用以及如何處理。佈勞利說,情況通常不是這樣,因為腫瘤醫生不能把這項工作記入收費賬單。

  更令人驚訝的是,調查結果顯示,腫瘤學醫生中大約三分之一同樣不確定化療後的長期副作用。

  調查報告首席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普通內科醫師拉麗莎·內克柳多夫說,她有意強調轉變護理方式的需求,從過去隻集中於急性治療、讓患者病情好轉,轉向幫助醫生認識到長期副作用和幫助患者應對。

  隨著多種抗癌新藥投入市場,共享資訊變得更加重要。“一名初級保健醫生不可能知道所有藥物的最新效果,藥物種類太多,而且在變化,”內克柳多夫說,“這應該成為一門學科,需要由醫學院講授。”

  抗癌健康網認為,我們應該學習美國人這種共同進步,共同探討的方式,這將讓更多人受益。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